公司开展阳光论坛(第八场)

来源:云顶国际yd333 作者:彭超发稿时间:2021-12-13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国家课题申报质量和立项率,推动全院科研工作再上台阶。122日下午,公司在东配楼115会议室举办了2021年第八期阳光论坛,主题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论证会(历史类)”。陈春兰博士、汪书路博士、徐明涛博士、汪洋博士、熊治东博士围绕国家社科基金作申报报告。论坛特邀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教授担任论证专家。论坛由公司党委书记朱丽霞教授主持,姜迎春副教授参会点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党史党建相关学科和教学部的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陈春兰博士以“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印刷事业研究(1921-1949)”为题,围绕印刷业的发展,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特质,阐述中共领导下的“红色印刷”事业与资本主义印刷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以中国革命为主线,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各种印刷体系的特质,从横向的功能分区、纵向的时间线索来审视中国革命的演化过程。魏文享教授建议继续深化主题,集中研究内容,深挖革命与印刷的互动关系。

汪书路博士以“吕振羽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系的研究贡献”为题,从改造中国传统史学、扬弃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阐发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三个方面,阐述研究的理论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探索历史理论焦点问题的需要、回答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呼唤三个方面,阐述研究的现实条件。结合研究的实现机制和独特贡献,从而得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当代启示:要继续坚持唯物史观、积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加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耦合。魏文享教授对于选题予以肯定,认为要“抛开后来研究者构建的方面,从源头进行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脉络密切结合起来。姜迎春副教授称赞论文资料独到,提出目录要涵盖具体信息、核心问题要具体讨论、重难点要关联创新点的建议。

徐明涛博士以“清末讲报活动研究(1901-1911)”为题,从媒介实践的视角探讨清末的讲报活动。通过对清末讲报活动兴起的背景、嵌入方式,以及讲报实践中报刊的口语转化、讲报人员、讲报方式、讲报地点等考察,进而分析由“讲”这种声音媒介所创造的传播方式的意义,在探讨清末讲报活动的同时,重新审视中国近代报刊传播体系。魏文享教授认为传媒需要知识化、大众化、公告化,关注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研究,推荐了《民众教育馆》及其相关书籍。

汪洋博士以“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以《人民日报》关于民族自治区成立‘逢十’周年纪念的报道为中心”为题,对于民族自治区逢十纪念活动的特征进行梳理,认为要在纪念活动中增进“五个认同”。魏文享教授结合在国外的科研经历,对于选题表示赞赏,认为有利于阐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自治之间的关系,让外国认识到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建议加强记忆史研究、符号化记忆研究、服饰表达方面的研究。

熊治东博士以“信用修复及其评价机制研究”为题,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信用霸权的形成及其在数字时代的新动向,揭露了资本主义信用霸权的实质和所引发的危机。魏文享教授肯定论文选题的重大意义,提出可以结合时政与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对文章的逻辑关系提出梳理建议。

逐一点评结束后,魏文享教授指出,“课题研究要在立意上进行归纳,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学术支撑;在研究历史人物时,要跳出既有的历史评价,回归人的本质;运用‘知识的社会学,学术的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最后,朱丽霞教授对本次论证会进行总结,感谢与会专家,并强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对公司科研和团队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参会教师认真落实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论证内容。

本次论证会助力公司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开展,帮助申报教师理清思路,明确问题,规范文本,改善细节,有力地提升公司高级别课题的申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