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何萍教授在公司1号会议室为院系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分党委吴吉喜书记主持,学院全体师生聆听了报告。
讲座以“从‘这次危机’的讨论看唯物史观研究视角开新”为题,何萍教授特别介绍“这次危机”在西方自2009年以来已经成为了一个关键词。“这次危机”,源于2007年秋至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演化为世界金融危机,动摇了人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刚刚建立起来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信念。但这个词与“全球金融危机”的意思是不同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表达现象的概念,而“这次危机”则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它所表达的是2009年以来西方学者重建经济、政治、文化的思维范式的概念。而西方左派学者接过这个词是用于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进而在此基础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这次危机”是2010年2月在加拿大约克大学进行的2010年度历史唯物主义年会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西方左派学者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史入手,反思了年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建构了以剩余价值实现和货币需求为核心的问题域和以资本的结构性危机观念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更新。在此基础上,西方左派学者以发展马克思的经验分析方法为突破口,复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资本主义危机的向度分析美国、欧盟、东欧、中国、南非、拉丁美洲等历史原型的共时性存在,提出了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的内在机制的论题;其二,重新阐释马克思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论内涵,提出了内部和外部的辩证法模式,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此次讲座,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追踪理论前沿,全体与会人员收获良多,充分意识到“这次危机”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复兴带来的新机遇。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该把危机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应该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金融危机的新成果,要善于从这些新成果中吸取新方法,并把它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的理论框架,只有这样,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才能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和创新,也只有这样的发展和创新才是有意义的。
专家简介:
何萍教授1953年10月出生于武汉市,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她与同为著名学者的李维武教授(中国哲学)一起,成为中国哲学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2年,何萍赴哈佛大学哲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后曾多次赴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希腊、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土耳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武汉大学组织举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列宁思想在21世纪:阐释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马克思主义——纪念阿多尔诺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她的研究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前沿,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学术影响。
何萍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人类认识结构与文化》、《生存与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李维武教授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方与西方》等学术专著;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与陶德麟教授共同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与陶德麟教授共同主编)、《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等学术著作。在《国外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践与评价认知的客观性》、《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哲学史》、主持教育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等。1988年,何萍就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先后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吴玉章优秀成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因科研、教学成绩突出,获武汉大学首届珞珈赤子特等奖。